入圍者

2019年香港無名英雄獎入圍者

周樹德 – 一個街頭小販,切志終身服務社會上被遺忘的一群

30多年來,周樹德每天在佐敦道寶靈街擺檔營生,販賣床被、睡衣等雜貨,然後耗盡這些收入,用於照顧城中患有精神病的露宿者。

「一人豐足,不及多人果腹」這是阿周的信念;他個人只選擇基本飽肚,但卻要確保他的受助人,每日得到三餐溫飽。阿周為他們剪頭髮,協助他們領取身分證,申領綜援、公屋。

雖然阿周現在是他們唯一的朋友,僅有的依靠,但起初阿周是幾經辛苦,才獲得他們的信任與接受。他孤身獨行去接觸那些潛在的受助者,奈何那些精神病露宿者,大部份都患有溝通障礙,初時對阿周是徹頭徹尾的不理睬。但阿周鍥而不捨地去關懷他們,最終成為心手相牽的好朋友。30年以來,阿周始終認為他個人全心全意,心無旁貸地專注關懷照顧他們,對這些精神病露宿者最是適合,所以一直沒有招募義工幫忙。

阿周對他們的照顧是身前死後,無一刻稍停的。精神病露宿者往生後,阿周權充他們的家人,替他們奔走,安排一切殯葬事情,甚至將他們的骨灰帶回家鄉安葬。阿周不單讓他們在世時尊嚴地活,甚至走到了人生最後一程,也是尊嚴地離世。因應他的俠義行為,別人給他取了個綽號「執屍阿周」。

當阿周的故事獲廣泛的報導之後,激勵了不少市民,紛紛作出支援,甚至將「長者生活津貼」捐出者,亦大不乏人。阿周希望得到多些的資助,以便他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弱者,令更多人受惠。

阿周雖已年屆70高齢,但他應允只要一息尚存,他永不離棄那些被遺忘的一群。自開始至今,阿周已經幫助超過100位精神病露宿者,其中一位,在過去22年的歲月裡,他每天都風雨不改地給予照顧。現在阿周亦將關懷伸展至那些無依長者以及低入息家庭。

阿周恰恰是一個鮮活的明證:當擁有一顆大愛的心,人們便能改變世界,使它變得更美好。

聶揚聲 – 使赤貧長者老有所依

聶揚聲過去20年一直從事長者服務,從商人蛻變為人道援助者。他所有項目都奉行基本守則:把受助者當作親人,用愛心與關懷去服務。

1955年聶揚聲加入榕光社的義工行列。他從家訪中得知,老人家最害怕的就是身後蕭條,無人照顧。他懷有信念,認為所有人應該尊嚴地活,安詳地離世;因此他瞬間建立了「夕陽之友」計劃。

他徵召義工去探望長者,為他們剪髮,整理儀容,然後替他們拍照,留作他日的紀念照片。當他們百年歸老之後,為他們安排殯葬,及遵從往生者的意願擧行宗教辭靈儀式。曾經有三兄弟不約而同參與此計劃並離世,於是聶聲楊安排骨灰撒放在同一個玫瑰園,讓他們往生後再能重聚。

他全心奉獻服務,感動著人心,最後在2006年,當選為榕光社的主席。他相繼開展老人醫療項目,與30多位執業的中醫師合作,提供免費診症,並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上門到診。他與黃大仙一間餐廳合作,為貧困的長者提供熱饍,並讓他們一起進食,在互相關懷的氣氛下建立起友誼。這熱饍項目的義工,大部份來自這些長者本身,藉此表現出「老有所為」的精神。

聶楊聲定期到大學演講,讓年青一代體會什麼是老有所養的精神。他的奉獻激勵人心,不少全家動員加入義工行列。從中他們不但學懂更多關心長者,並且加強了家庭間的和諧相處。

時至今日,他的項目已合共提供400,000餐的免費饍食、並為20,000位長者提供免費醫療,超過1,500位長者得到往生後的殯葬安排。聶揚聲決心以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精神去幫助每一位需要長者。

2018年香港無名英雄獎入圍者

陳葒 – 通過教育為貧困者裝備能量

在2009年陳葒創立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 – 一間為貧困兒童提供免費補習、才藝班以至其他教育支援的非政府組織。他認為,不論孩子的家庭背景貧富,不管他們的學習能力高低,都應有同等的機會接受教育。

陳葒擁有超過26年的教育經驗。作為老師及校長,他在前綫以第一身體驗,了解到香港教育制度的不足。他目睹學生們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或其學業成績低落,而無助地放棄學業。他決定伸出援手,首先放棄百萬的年薪,然後走訪各屋邨,嬴得邊緣青年的友誼,並為他們免費補習功課。

發展至今日,陳葒的登記冊上已經累積了超過11,000名義務教師以及12,000名學生。他堅持導師與學生一對一的補習模式,憑他的經驗,認為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他並且開設才藝發展課程,因才施教,以確保學生獲得全能發展。他服膺多元化發展,採取全能教育方式,提供音樂與運動課程。

多慶幸陳葒的努力,不少失學的年青人,從所獲得的新知識與技能中重拾自信。多少學生因此完成其學位課程。而那些學有所成者,個別更能回饋,提供合適支援。通過實踐陳葒的教育理念,人類達致到真正的平等。

李國賢 – 讓社會上被遺忘的一群建立歸屬感

2004年李國賢創立恩聯福利會- -一個義務流動服務組織,專為有特別需要的人士,提供資源與關愛服務。

李國賢與位香港偏遠地區的護理中心合作,他組織義工每天前往十數所院舍探望院友。他是一名全職的士司機,但利用每星期的假期休息時間,去組織聯誼活動並贈送禮物,讓院友對生活社區産生歸屬感。

當初李國賢去私營的護理院作探訪服務,他發現院舍內那些不為人知的糟糕管理情況,叫他吃驚不已。他於是策動志願者並啟動捐款行動,確保在寒冷的冬天來臨時,每位院友都有禦寒的毛氈。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他說服護理中心將男女性別的院舍分融開,防止院友受到不同性別人士的性搔擾。鑑於有些院舍嚴重的人手不足,他建立了一套兩全其美的措施:李國賢安排一些正尋找工作的人士,護送那些患病的院友去診所就醫,此舉既減少院舍病毒爆發的危機,亦可以令失業人士有些經濟的補助。

由於自身也是輪椅使用者,他知道傷健者的特定需要,於是李國賢徹底地改善了傷健者的交通運輸服務。他私人捐出一部七座位的小型巴士,给所有中心使用。他計劃建立基金,購買的士,讓傷健者能夠參與戶外活動,並希望能夠購買更多的車輛,以擴大该项目的服務規模。他在國內亦同時運作類似的服務項目。

李國賢已經服務傷健者超過25年,既是他們的關愛天使,也是他們的朋友,並承諾以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為己任。

2017年香港無名英雄獎入圍者

石智琦 – 令赤貪者得受教育

石智琦 令赤貪者得受教育 魅力的長者,83歳爾雅高齡的Nicole Sicard 50年來孜孜不倦,為城中赤貧的社群,提供教育機會。她改變了無數香港兒童與成年人的生命,並為他們帶來美好的未來;每一位受學於她的學生,都對她心懷感激。

Nicole 每一天都孜孜不倦地獻身教育,下了學校的課後,她便為地區兒童授課,接著到成人夜校上堂。三十年來從不間斷地為成人夜學授課,縱使成人夜校結束了,她便為學生在家中授課。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為他們帶來希望,擔昇他們的求職技能,以便獲得更美好的事業前景。眾多的各業翹楚,都稱譽她的信念與堅持;他們在她翼護下,才能學有所成,她的付出成就了今天的他們。她的熱誠及犠牲精神,不單啟蒙了她的學生,更吸引了不少的義工,加入她的使命行列。

在2011年,她聯合其他志同道合者,在尼泊爾創立了Mayaa -為當地的兒童爭取具質量的學習權益,並培訓當地的婦女。五年之後,她創立香港Mayaa ,專注為香港家境貧困的學童提供援助。每一位義工,主動地承擔所有的行政支出,以使所籌募得的慈款,全數直接投放香港Mayaa 作慈善用途。

Nicole 的熱誠切實無遠弗屆,她在印度,菲律賓,蒙古,寮國也執行服務的項目。她給世界一個完美的示範,她如何憑個人力量,為世界帶來如此美好的改變。 也許她為世界帶來的最大啟發正是:貧窮者最需要的幫助,不是同情,而是尊重與認同。

Phyllis Marwah – 給少年懷孕及被遺棄孩子一個新生的機會

香港是聞名世界的富有城市,但另一方面,弱勢群體的需求卻是壓倒性的,籠罩著整個魅力的城市。Phyllis 共同創立了母親的抉擇:為未成年懷孕少女及被遺棄孩子提供關懷保護–為那些女孩子提供急需的支援,為那些孩子提供一個永久的、安全而溫暖的新家庭。

母親的抉擇成立初期只是一個細小的組織,但經Phyllis 的堅持與承擔,現在的母親的抉擇已經給予為數超過51,000名女孩子疪護,為1,200名嬰兒配對了愛心的家庭。她為慈善機構在中國的廣西,柬埔寨及印度的那加蘭邦落實起了推動性的作用。

Phyllis 的目標是透過收容照顧,終止少年懷孕的惡性循環;在現行的制度下,那些少年懷孕所生的孩子,傾向重蹈未婚懷孕的覆轍。通過母親的抉擇,她以高度的關懷及獨特的方式,發展出一套度身訂造的介入制度,戲劇性地增加孩子配對合適家庭的成功機會。她開創出一個名為”橋樑計劃”的收養先導計劃,為數30名的兒童,在他們第一階段搬進收養家庭時開始進行監督。

在Phyllis 的領導下,母親的抉擇招募了一群熱心的義工,佔機構員工總數的80%。她的奉獻精神及創新方案吸引超過500名義工,在她的動員下,每星期在香港各處為嬰兒,女孩子們以及她們的家庭作出服務。她的人道服務已經對社區産生深遠的影響,社會上對那些面對懷孕危機的少女在態度上有了改變,因此促成立法去保護兒童,而她亦参與制定預防性的方案,在本地學校引入性教育課程。

2016年香港無名英雄獎入圍者


畢馬勤 — 國際十字路會創辦人

1979年,因為想服務弱勢社群,畢馬勤(Malcolm Begbie)和畢慰恩(Sally Begbie)兩夫婦從澳洲來到亞洲。開始時畢馬勤只是以一己專業會計知識來幫助那些未能負擔高昂會計費用的非牟利團體。其後,在機緣之下他把服務範圍擴展至收集並付運各方捐贈的物資至有需要的人士手中。為了專注在國際十字路會的事務上,他更辭去其正職,全情投入慈善工作。

自此,畢馬勤以義工形式,無薪工作了二十年。在1996年,畢氏夫婦成立了國際十字路會,主力發展項目如下:

  • 環球物資分派中心:從商業機構至個人捐贈者收集狀態良好的有用物資,並分發至本地以至全球有需要人士的手中。
  • 環球援手網絡:一個將牟利與非牟利機構聯繫起來的配對服務,聯手改善世界。
  • 環球X體驗:一個讓參加者在一個以一堆垃圾建造的貧民窟中棲身24小時,易地而處體驗貧窮生活的模擬X體驗。當中,參加者會感受到各種全球威脅,包括戰爭、貧窮、愛滋病、失明、飢荒等問題。
  • 環球工藝村:在一個公平貿易平台出售由弱勢社群親手製作的工藝品,讓他們可以自力更生。

時至今天:

  • 國際十字路會每年大概在本地和全球其他地區幫助605,000人。
  • 每年在香港約有13,000人受惠於國際十字路會的環球物資分派計劃。
  • 優質的物資被送往超過90個國家,並應用於幫助孤兒、醫院、難民和改善醫療服務等計劃之上。
  • 透過進行公平貿易,每年幫助約16,300人邁向經濟獨立。

他們每天繼續為人類服務。

陳灼明 – 每天「餸 · 暖」的窮人英雄

人稱「明哥」的陳灼明以店主兼大廚身份打理深水埗北河燒臘飯店逾廿載,經歷金融危機和成本不斷上漲,仍屹立不倒。當中,全憑他不求回報、一心回饋社會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得到市民、義工和地區團體支持,經營「良心飯堂」的美事亦人所共知。

2008年,陳灼明跟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推行「飯券」計劃,每日有500名基層市民可憑券免費在店內享用一餐膳食。2011年,他又與“平等分享行動”合作,每月進行一次大型派飯活動予有需要人士。明哥的善心和親力親為的作風感動了不少食客捐錢資助他們的善舉,令派飯活動變為定期逢星期六在深水埗店外進行,此活動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區內一眾街坊、露宿者等有需要市民。

明哥經營北河燒臘飯店多年,以廉價見稱,二十二元三餸一湯。他時刻自我警剔:「我不是做生意,是開飯堂;社會幫過我,我也要回饋社會。」他無懼通脹壓力,多年來與一眾街坊守望相助提供平價飯菜,令不少低層市民獲得溫飽。

早前,他更與義工和學校合作,在油麻地和元朗派愛心飯盒予南亞人士及露宿者。為了尊重不同宗教飲食文化,明哥和義工更特地為南亞裔人士設計素食食譜,適合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享用。他亦計劃在元朗開設南亞菜飯堂,為生活困難的少數族裔提供合乎他們飲食文化的膳食。

未來,明哥計劃開設社企餐廳以讓其他舊區的市民受惠,初步計劃在荃灣、觀塘、黃大仙及土瓜灣這四個地區擴展業務。同時,他亦會訓練有志加入飲食業及創業的年輕人。加入明哥的社企有兩大條件,一是會廉價供應食物予基層,二是為餐廳附近獨居長者提供上樓送飯服務,並要帶動區內年輕人參與義務工作。

明哥:「我會不停支援有需要的地方,我只希望世界所有人生活美好。」

 

2015年香港無名英雄獎入圍者

陳兆焯先生 – 香港正生書院創辦人及校長

被喻為「再生父母」的陳兆焯先生於1998年成立了香港正生書院,目的是為一批原有光明前途和充滿潛能,但誤入歧途例如濫用毒品和盜竊的青少年提供改過自新的機會,提供戒毒、輔導和教育等服務,協助他們重回正軌。陳兆焯先生作為牧師和校長,以學習和靈性作為工具,推動學生作出改變,重新開展生活。

陳兆焯先生的貢獻和服務令無數人受益,超過九成曾接受他教育的學生均在畢業後持續接受高等教育或尋獲穩定工作。值得鼓舞的是,逾九成他所教授的學生從此脫離毒海。

曾蘭斯小姐 – 協康會總幹事

作為非政府組織的協康會一直提倡對傷健人士作出身體和心靈上的關注,使每年有超過6000名香港兒童受惠。曾蘭斯小姐於過去37年幫助過無數香港的傷殘或其他問題兒童,而她的貢獻和堅持讓她順理成章成為該會的總幹事。

曾蘭斯小姐相信,每名兒童均享有平等權利和機會,因此她成功協助數以千計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得到接受主流教育的機會。除此以外,她亦有協助數個以服務家長為主的機構成立,如於1986年成立的學前弱能兒童家長會及於2001年成立的協康會同心家長會。

曾蘭斯小姐一直努力提升大眾對身邊殘疾兒童的關注,她同時成立一個名為「Walking with Children」的團體,希望藉宣傳大使走訪各區向社會展現包容殘疾兒童有助社會共融的重要性。


Comments Off on 入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