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香港無名英雄獎」得獎者
羅孟君
孜孜不倦為弱智者安身護航
2011年宋太開設餐餐,為弱智人士提供就業及職業培訓。她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乃致力推動讓所有人享有平等機會。
宋太在丈夫逝世後,獨力撫養輕度弱智及患有自閉症的女兒。她察覺到智障者受到社會上卑視的目光及在就業上的受到限制,於是開設餐廳為女兒及其他弱智者提供就業機會。
為節省開支,宋太在餐廳內身兼數職:從切菜、煑食、招呼客人、清潔、培訓員工以至日常大小事務,全部都「一腳踢」。每天工作10至12小時,而且全不支薪。但縱使她竭盡所能,餐室仍然經營困難;促使她出售唯一物業,償還債務,勉強支撐。但在2016年,還得結束營業。
雖然僅頼孤寡撫恤金維持生計,宋太卻不輕言放棄。一年後,宋太從政府中獲得基金資助,在長沙灣重新以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式開設餐室。
現在,宋太每天營運喜樂餐廳教室,並在星期六為長者派送飯盒。她決心為智力遲緩者提供平台,給予職業培訓,譲他們掌握獨立生活技能,融入社會。她到學校、教會作分享,並通過會面座談,希望她的故事能激勵人心,令社會更見包容。
除了經營餐廳,宋太早在20歲年青時,已經擔任義工,感動過無數的生命。擁有一個仁愛的心,堅毅不屈,正是她成功的不二法門。她期望能獲得更多資金支持,使喜樂餐廳能招聘更多弱智員工繼續營運,並培訓他們發展更多的職業技能。
宋太強靱不屈的精神,激勵著香港社會,她昭示出憑著愛與信念,一間普通的餐廳,能為不少弱勢者打開機會的大門。
–
2018年「香港無名英雄獎」得獎者
Jeff Rotmeyer
為露宿者、自閉症患者及唐氏綜合症患者提供仁愛關懷
Jeff Rotmeyer創建 Impact HK 以及 Love 21 Foundation,為香港的露宿者、自閉症患者以及唐氏綜合症患者等社羣給予仁愛的關懷, “一切都是仁與愛” 是他項目的重中之重。
在Impact HK Jeff每月組織30次仁者夜行,志願者帶同食物以及日用品去探訪露宿者。他日間需要全職工作,但每星期他用上五個晚上去訪尋露宿者。通過這項目的施行,為他們的人生帶來盼望,首先日間讓他們在Impact HK 中心工作,晚上提供住宿。待他們凖備就緒,Jeff便協助在外間機構尋找工作,讓他們能夠真正自食其力。
他的另外一慈善機構 Love 21 Foundation,為40位唐氏綜合症及自閉症的患者提供飲食。為他們設計健康的生活方式,著重營養吸收及身體質素的改善,不時舉辦一些室內室外的活動,包括野外行山、足球賽、跳舞及體操班等。Jeff目的在於向社會展示他們的才華,同時也激勵他們去充分發揮其內在潛能。
現在Jeff與超過1,000名志願者服務著城中數以百計的露宿者。Jeff從贏得露宿者的友誼開始,積極關注他們的健康,但他不滿足於只為此社群提供短暫的治標方案,他的最終目標是提供實質機會,讓他們建立其自主的人生。
–
2017年「香港無名英雄獎」得獎者
余秀珠
單親家庭的引路明燈
余秀珠雖然逃離家暴,但作為單親媽媽,要獨力撫養女兒,她深知前路崎嶇。
她聯手創立香港單親家庭協會,為單親家庭提供多面性的資源及同行者的支援網絡。
在過去的25年,她出席福利與教育硏討會、政府會議,為香港單親家庭協會建立外在資源網絡,並管理協會的日常活動。由於她的承擔,使香港單親家庭協會從1991年最初的一間,進展到今天的六間中心。每一年,為數300宗的單親家庭個案,都能從中心獲得財政的支援,職業輔導,情緒治療,初中學子關懷服務等。
余秀珠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單親族群的烙印病恥感。她明白這些後遺症對他們在信心及自尊上的遺害深遠,故中心提供單對單的輔導,使單親父母能從新找回自我價值及能量。她亦為這些同一屋簷下的單親父母提供經驗分享、相互情緒支援等不同的服務項目。這些服務項目也會鼓勵單親家庭父母,在所處社群中倘遇到困境時,懂得如何互諒互讓。
余秀珠將個人的不幸,轉化為一項高尚的實踐,她照示出一位單親媽媽也能達到既能幹也全面的偉大的高度。她成功地争取了政府對單親家庭實施财政支援和稅務寛免。
最近,她在香港單親家庭協會內建立了單親爸爸支援小組,並發展出新的單親媽媽職業計劃。目前,她正在籌建香港贍養費中心。
–
2016年THE ONE HK獲獎者
方叔華神父
大愛無分國界的傳教士
在意大利長大的方叔華神父,一直視香港為他的家。他在十二歲時加入了修道院,並在1960年代後期隨意大利PIME (Pontifical Institute for Foreign Missions)傳教士移居至城市。他一抵埗就為患有智力障礙的邊緣青年和成人服務,提供他們所需支援。在1977年修院中其中一位領袖達碑立神父(Father Enea Tapella)在一場電單車意外中不幸離世,使方叔華神父矢志秉承達神父的遺志,繼續為大眾無私奉獻和工作。
數月後,方叔華神父得到一名天主教教友義務借出一住宅單位,毅然為多名嚴重智障人士開設小型家舍,並將其命名為「友愛之家」(Father Tapella Home)。其後,方神父成立當時英文名稱為The Society of Homes for the Handicapped (SHH)的扶康會,並確保「友愛之家」家舍服務得到持續發展。
在往後的數十年,方神父身體力行,以行動證明他對關懷弱勢社群無止境的承諾和貢獻。在扶康會開設之時,他們只有七名服務對象:至2001年他們已經幫助1896名服務對象安置於各個家舍、日間訓練中心和宿舍。1997年,扶康會香港仔康復中心落成,為協助精神康復者重返社區提供一個中轉站。其後各間訓練中心和工作坊亦相繼落成。在2001年,扶康會英文名稱The Society of Homes for the Handicapped正式易名為Fu Hong Society。
時至今日,不論他在家舍進行義工服務、激勵和培育義工、籌款或教育他人認識殘障者的世界,方神父均鞠躬盡瘁,以服務他人為己任。扶康會在每年幫助超過4000名殘疾人士。
最近,他更成立和指導最新自資式小型家庭計劃 —「扶康家庭」,為智障成人、孤兒或父母未能照顧他們的人士建立屬於自己的家。方神父亦竭力推動香港扶康Best Buddies (最佳老友) 運動,提倡社區人士與智障人士建立一對一友誼。
–
2015年THE ONE HK獲獎者
何桂萍修女
「關愛之家」創辦人及總監
「關愛之家」為年介14至18歲因種種原因(如受虐待和缺乏資金)而失去家庭的少女,提供一個短期住所和教育服務。「關愛之家」義工接受訓練後,會向有需要的少女及其家人提供調解和輔導服務。「關愛之家」運作主要依靠捐贈和義工維持服務,以及何桂萍修女的信念。時至今日,「關愛之家」依然努力為香港的基層少女服務。
何桂萍修女同時是推展善終服務的先鋒。她相信,身患重病人士直至臨終亦應獲得快樂和支持,故她與分享相同價值的人士熱心和堅定地在聖母醫院推行此計劃。她的努力和堅持,成功向聖母醫院證明善終服務是必須的工作,令其成為香港首間設有善終服務的醫院。
版權所有 @ THE ONE-無名英雄國際人道主義獎
如網站不同版本表述有差異 則以英文版本為準